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,很多人会尝试自行进行问卷调查。
通过身边的朋友、同事、校友、网络社区等,辛苦收集到大约100份左右的问卷应答。
其实,这样的样本规模已经可以进行统计分析,得出的结果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。
但问题在于:
这些结果到底和研究的目的与设计有多贴合?
1.自己做问卷,其实也可以做得不错
自行调查的好处是:
能实时观察受访者的反应,响应率相对也较高。
对题目结构的控制也更加自由,分析结果也可能会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。
特别是当研究者与受访对象拥有类似背景时,这种效果更明显。
所以,并不是说“自己做的问卷就一定有问题”。
只要题目设计合理、受访者管理得当,也可以收集到有说服力的数据。
即便如此,为什么很多研究者还是选择交给 The Brain?
2.自己调查的结果也不错,The Brain 的结果也很好,但合并数据后,为什么统计结果却变得奇怪了?
这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例:
研究者自己收集了150份问卷,又通过 The Brain 以相同条件收集了150份数据。
单独分析两组数据时,结果都具有统计意义。
但将两组数据合并后,统计显著性消失了,分析结果也变得混乱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原因在于:受访者的构成不同。
自己收集的数据,大多来自熟人或特定社区,受访者之间背景相似性高,容易出现特定偏向。
而 The Brain 的数据是基于事先设定的条件(如年龄、性别、地区等)进行采集的,
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偏差。
所以虽然两组数据看起来都“不错”,但因为数据基础不同,简单合并后统计一致性就会被破坏。
3.问题的关键是:“是谁、如何作答的”
问卷数据的质量,不仅取决于数量,而是取决于受访者的构成是否符合研究目标。
比如你的研究目的是“20多岁、首尔地区女性的消费倾向”,
那你的样本就必须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受访者。
但自己发放问卷时,很难严格控制每个应答者是否符合条件,也容易造成样本整体构成偏差。
4.那 The Brain 有什么不同?
The Brain 从问卷设计、受访者招募、数据整理到统计分析,提供全流程的系统化支持:
① 预设目标条件
按照研究者设定的条件(年龄、性别、地区、经验等)预先筛选受访者。
② 配额调查
通过自有的受访者面板,按条件精确匹配(如每个条件下各30人等)。
③ 响应质量控制
剔除空白答卷、不认真作答、重复提交等情况,并通过回答时间等标准过滤不合格数据。
④ 数据整理与分析连接
整理好的 Excel 数据可直接使用,并可对接 SPSS 等统计分析工具。
The Brain 默认以至少150人为基础样本规模进行调查设计,
这是保障分析结果可信度的基本统计要求。
5.自己做也好,外包也行,差别在于:有没有标准。
不是说自己做的问卷一定会出错,只要设计得当,也可以得出好数据。
但要独立管理和验证受访者的构成、回答的质量、数据整理与分析,确实是非常困难的。
The Brain 的强项正是将这一整套流程标准化、专业化。
从受访者质量、问卷流程、数据整理,到统计分析,我们为想提升数据可信度的研究者,提供了清晰的标准和工具。
The Brain 问卷调查服务
从小额礼品卡到黄金实物,多样化激励方式助力数据回收。
写论文不仅仅是收集数据,而是要收集能支持研究目的的“有力证据”。
自己做问卷 vs 专业调查,各有优劣。
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获取更高可信度的数据,那在人生中也许只有一次的重要论文里,
The Brain 能为你提供明确的标准和经得起验证的可靠数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