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分析完成了,结果也显示显著。
逻辑上似乎没有问题。
但导师却这样说:
“结果不差,但可信度似乎有点不足。”
“受访者构成有点单薄啊。”
数值是对的,可作为论文,却显得不足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论文评审,看的是“背景”,不是单纯的数字
很多研究生在完成 SPSS 分析后,
往往对“显著性结果”就满意了。
但论文评审者看的远不止于此:
📌 谁参与了调查?
📌 样本是如何构成的?
📌 数据是否值得信任?
换句话说,他们关注的不是“结果数字”,而是数据的来源与背景。
缺乏可信度的数据典型案例
❶ 100 人中有 60 人选择“非常同意”
→ 实际上,其中 30 份答卷是复制粘贴的结果
→ 统计数值存在,但可信度全无
❷ 通过社交媒体收集样本,却集中在某一年龄段
→ 样本分布严重不均,结果无法推广
❸ 70% 的受访者 3 分钟就完成问卷
→ 难以判断其回答是否认真
这样的数据,即使统计结果再漂亮,在论文中也难以获得说服力。
在“统计分析”之前,先要保证“答卷质量”
论文的数据分析,
并不是单纯地跑出一堆数字,
而是基于可信数据得出可解释的结论。
如果:
不知道受访者是谁
无法确认其是否认真作答
无法确保其符合研究条件
那么这些结果,随时可能被一句
“缺乏依据”推翻。
The Brain —— 从一开始就保证样本质量
The Brain 不只是把样本数量凑够,
而是着重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。
从 1700 万名面板中筛选符合条件的受访者
AI 质检系统
(延迟作答、重复作答、模式化作答自动过滤)
样本数量超额收集
例如目标 150 份,会先收集 180~200 份
再筛选出高质量样本用于分析
这样处理后,分析结果更具可信度,评审者也更容易接受。
可信度,不是数字,而是过程
很多时候,数据在数值上没问题,
但在论文中却显得不够稳妥。
原因大多出在:“数据是如何产生的。”
如果一开始就采用可信的方式收集数据,整篇论文就不会动摇。
论文结果的可信度,The Brain 从一开始就帮你保证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