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你需要的不只是“样本数量”,而是能通过论文审查的数据!
“我做了问卷也分析了数据,但导师却说:‘样本太少了,分析没意义。’”
其实,在论文审查中,“样本数量不足”是非常常见的一个被打回理由。
但让人沮丧的是,很多时候并不是“数字太少”,而是数据结构和质量本身存在问题,即使有160份也可能不合格。
📌 案例一:数量够了,但数据没用
有一位研究生,以“职场女性的压力水平”为主题进行问卷调查。
导师说“至少要150份”,她就通过朋友和社交渠道收集了160份数据,并用 SPSS 做了分析,结果……被要求全部重做。
为什么?
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年龄相近(大多是20代后半)
职业类型相似,群体单一
存在大量重复或敷衍作答的痕迹
关键问题集中答题,答题时间极短
结构不支持群体对比,无法进行交叉分析
结论:即使数字达标,如果数据没有“统计意义”,一样不会被论文承认。
📌 案例二:误解了“样本数量”的标准
另一个案例是“高中生学习动机调查”。
研究者调查了120名学生,分布为4个班级,每班30人。她认为:“每组30人,已经够了吧?”
但事实是:
不同班级间数据差异大,方差太高
样本不足以支撑统计假设检验
导师指出:这在方法论上是“违背统计前提条件”的
最终评语是:“样本太少,不具备可信度”
也就是说,研究者觉得‘够了’的样本数量,未必能满足导师的科学审查标准。
The Brain 是怎么做的?
The Brain不仅关注样本的“数量”,更重视“质量”。
我们提供的是能真正用于论文审查和发表的有效数据,而不是“凑数字”。
✅样本数量保障:150人起步
基础样本数:150人以上
根据研究类型和对比组需要,最多可支持200人以上采集
✅ 数据质量保障:AI 清洗机制
自动过滤无效或敷衍数据(如重复作答、异常答题时间)
提供结构完整、变量可分析的“干净数据”
✅ 精准样本匹配:多样化受访者库
拥有 1700万+ 韩国本地受访者
可筛选特定群体(如首尔地区30代女性、小企业职员、教师等)
支持分组对比分析、交叉分析的样本结构设计
✍ 在论文中,“样本数量”不是简单的人数
它代表着:
数据的 信度与效度
检验假设所需的 统计基础
能否得出有说服力的 研究结论
所以,写论文时不能仅凭感觉说“这数量差不多了吧”,而应从设计→采集→数据清洗一体化去把控。
不让样本数量拖你论文后腿!
当你准备提交论文,却听到导师说:
“这样的样本,分析不具代表性,重新来吧。”
那种焦虑与无奈,我们懂。
所以我们做的,不是“填数字”,而是帮你提前避开这些“被退稿”的风险。
一份能支撑你研究逻辑的数据,就是我们追求的“好样本”。